去年这时候,做了一个蹲坑蛋糕,黄色部分当然是生日主角吃了。
这是多年来我吃过的唯一能把生日的快乐延续下来的蛋糕。
这事就成了后来常用的下酒笑料。
几年前,朋友问我喜欢啥类型的礼物,我说:能长久保存的。
现在她送的礼物仍然在我桌子上。
任何时候送苹果,都比平安夜好。如果是在圣诞节送,人能记你一辈子。
心意是发自内心,用心包装,而不是跟谁外界的习俗,随波逐流。
就像生日要吃蛋糕,平安夜要送苹果,这些事就和吃饭一样平常和随意,那么能够传递的心意,就很寒酸。
花一点心思,以后凡是吃蛋糕、苹果,就能想起有个很有意思的人。。。
长半衰期的事做得越多,将来的日子也就叠加了越多有意思的回忆。
回忆有两种,主动创造的,被动经历的。
主动越多,被动越少,生活喜乐忧愁的主动权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反之亦然。
叔本华说: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
晚上溜出来上网,和清爷走在路上,说到明天他的生日有什么方式“娱乐”。
。。。这个,真没有。
说起来,这两年,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哥几个喝酒扯淡。
把前二十年的笑料翻来覆去地咀嚼,生活这坛老酒,确实是越喝越入味。
失望也就由此而来。
笑料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提高而变多。
相反,都在唏嘘再也找不到好玩的事。
叔本华又说了:在这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
是追求,不是逆来顺受。
哪怕你被七大姑八大姨灌输了庸碌生活的思想,学习怎么样这次考了多少名有没有女朋友升值了吗有没有加薪呵呵。
如果你还打算追求幸福,那肯定不怎么幸福。
我认为的追求幸福,不是努力把生活给你的做好,而是有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自己期望什么,有哪些努力的方向,怎么做能让幸福最大化。
就像高考,追求高分的大部分人,只是跟谁老师的步伐,用多年来常规的书呆子学习方式备考。
没有在社会需求,知识和能力的平衡上做过考虑,其次,也没有对是否有更高效,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过丝毫怀疑。
我的高中有过很长一段低谷期,是因为那时我发现,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生活相对同样时长的社会打拼,所能获得的成长要小得多。
但是我也发现,我的家庭及自身情况在中途退学进入社会这件事上有极大的阻碍因素,对我来说,以一个知识型的人进入社会更合适,所以我开始备战高考。
以分数最大化为原则,所有科目的学习方法都经过用心考虑和实践。
完全可以用特立独行来概括高考前几个月的生活。
说这些,不是介绍我的高考经验,而是想说,两种人的距离,让人感到绝望。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距离。
换个词:是思考者和被思考者的距离。
再换个更准确的词:主动和被动的距离。
就像《心的距离》的嘶吼:衡量你的心直線到我之間,沒有跨越的機會。
哲学家穷尽一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会翻开哲学书籍。
难怪苏格拉底会被“多数人暴政”审判死刑——研究者整天在大街上拉着被研究者讲道,不是疯子是什么。
处在心的距离两端的人,一件事,一个想法,最多通过一篇用心写就的文章,数个钟头费心的解释,让对方觉得应该懂你而已,永远也不会真的明白。
——如果真懂,也就不需要写这篇博客了。
写了也没用。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写博客是为了总结自己的想法,最多引起共鸣,而不能改变不同意见者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