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3 2014 Share►Movie 星空与道德 --《星际穿越》的维度扩展 1. 第一维:电影2. 维度二:书籍3. 第三维:音乐4. 维度四:道德和星空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 康德 碑文 我会去看《星际穿越》,然后会写篇文章说说我的看法,这事的确定性比今天我会出去吃晚饭确定性还高很多,社交需求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本能之一,前者在饿了的时间之外甚至比后者强上许多,由此也带来不少的焦虑,刚出去吃午饭,一坐下就发现没带手机,没带 kindle,瞬间焦虑感就围住了我,我只吃了一半就匆匆逃离,在我使用诺基亚820时常自辩选择它是因为希望能避免手机焦虑症,把所有闲余时间用来盯着手机的行为对我对生活的信心带来了冲击,逃避,逃避,现在我可以说,我仍然输得很彻底。现代生活方式在我的生活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星际穿越》是一个稀少的出离的机会,我穿戴整齐,谙与DK所说“不带个妹子你好意思去看电影么”,我带了个妹子,选择了观影体验最棒的IMAX,带着敬意,带上眼泪,去看了《星际穿越》。 现在我需要尽我所能写出这篇文章,让整个仪式变得完整。 如果你还没有去影院看过《星际穿越》,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读下去,这篇文章没有剧透,我打算做的是它能从不同的维度扩展你的观影体验。 豆瓣上的一句话准确地指出了影评最容易掉进的陷阱所在:“多数影评都混淆了自己满意的故事和导演想讲的故事”,这也是我不打算探讨影片主题的原因,同时要声明的是本文的观点的自私性和对物理学的描述部分可能包含错误,我会尽力给出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让大家去丰满自己的感受和结论。 在开始之前,先推荐两篇我的朋友写的影评,不关乎质量,因为有同样在坚持写博客的他们的存在,让我的孤独感减轻不少。 DK的《人类终极问题比高潮更刺激》(没有剧透)Ray的《时间、空间、爱》(丧心病狂的剧透) 第一维:电影 事实上,我看过的太空题材科幻片不多,在这里我能拿来对比讨论的也只有《2001太空漫游》和《地心引力》两部。前提是这里不包括《异形》,《E.T. 外星人》这些不同于《星际穿越》叙事题材和风格的电影。 《地心引力》是去年的电影,看过后我以没能让我走出影院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欲望表达了失望,这是一部没走出太阳系的电影,做为一个早已在科幻小说的带领下感受过宇宙尺度的震撼与美妙的我来说,地心引力的小打小闹并没能从科幻角度带来多大的震撼,它被人称道的地方以在于长镜头等拍摄艺术高水平运用和对太空灾难与求生等主题的表现。 《2001太空漫游》1968年上映(不是2001年!),1969年阿波罗登月,大家对《星际穿越》最主要的不满就集中在…它和《2001太空漫游》比起来,就向《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相比一样,如果说一个是地球,另一个就是宇宙。 我试图创造一场视觉盛宴,超越所有文字上的条条框框,以充满情感和哲学的内容直抵潜意识……我打算把电影拍成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经历,是观众在内心意识的层面上理解它,就像音乐一样……你可以尽情推测影片的哲理和寓意…… —— 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年 美国 以上不满当然来自于大家对于电影艺术更深层次的追求,库布里克从哲学高度带来的关于人类和宇宙的思索,是诺兰还不具有,也是做为商业片来说,严重超出票房安全底线的不可能行为,大众不会愿意为看不懂的电影买单。 《星际穿越》里有大量对《2001》致敬的的元素,飞船造型,太空和飞船的镜头,太空下数分钟的无声,而机器人造型赤裸裸就是《2001》里贯穿全片的黑石碑。让我感到高兴的是看到了国产科幻小说巅峰《三体》(稍后细说)的作者刘慈欣的采访: 在刘慈欣看来,《星际穿越》还达不到“伟大电影”的程度,它没有超越库布里克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也不及《地心引力》富有诗意。 但我不能同意刘慈欣的评价角度,在看过《星际穿越》之后,我对《地心引力》有了更多的理解。 所有事重要有个成长的过程,《地心引力》是在我心里是当代电影人对宇宙的第一次勇敢的试探,尽管只在地球附近溜了一圈,作为太空电影的一小步,却意味着电影人真正开始有足够的技术和胸怀去探索宇宙尺度的奥秘,《星际穿越》是试探后伟大的又一步,证实了外太空对于电影的安全和对于影像效果堪称伟大的可创造性。 而这份安全正是《2001》所严重缺乏的,它无聊,晦涩,难懂,首映就被同行批得一文不值,尽管时间展示出了它不凡的价值和魅力,但不会有好的票房这一点从那时开始就把太空电影逼到了死角,几十年来电影人只敢拍外星人侵略地球或地球人侵略外星,每人再敢尝试展示宇宙本质上的美,其和阿波罗计划一样达到巅峰后瞬间消亡沉寂。 这两步走得伟大,尽管《2001》的镜头艺术也是巅峰造极,但由于时代原因终究不能在视觉上带来饱满的震撼和冲击,就凭 不要以为《星际穿越》里的黑洞长那样是给你胡来,实际上,这个黑洞估计是有史以来最棒的模型。为什么?因为理论支持者是Kip Thorne,这人是谁你自己搜,反正基本就是最伟大的黑洞大师之一,这个黑洞的样子可是三十个人加上好几千台电脑一年的工作结果。 它对得上我为之付出的150元一张的电影票。 维度二:书籍 得益于《星际穿越》创造的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具备了简单介绍布满G点的物理学和科幻小说的条件。 尽管时间紧迫,我仍然推荐在去影院观赏《星际穿越》之前,先看《三体》三部曲,而在这之前,先看《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和《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和这两本通俗易懂全程G点的物理学科普书籍。 我猜你可能看过霍金大神的《时间简史》,嗯,看过这本书后,你知道了黑洞,虫洞,多维宇宙,时空穿越相关的探讨,但糟糕的事,你很可能和我的感觉一样,会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有趣但常人没法想象的东西,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虫洞理论在你脑子里也不过是《星际穿越》里展示的一张纸对折打个洞这样简陋的模型,事实上,这样的模型远远不足以刺激到G点,在观影中达到伪科幻迷高层次的高潮。 问题在于对于近现代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缺乏,高中物理的理论水平完全停留在19世纪以前,只在最末尾简单地对相对论做了介绍,但是电影涉及到的大部分相关理论都在19世纪之后才建立,而这期间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物理学的大厦轰然倒塌又重建了一次又一次。 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时刻投影到物理教材里就成了“在经典物理学背景下,牛顿力学是成立的”,但事实是我们已经超越经典力学一两百年了。 在物理上,波和粒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两者分别发展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波对应相对论,能解释宏观宇宙已观测到的数据和现象,粒子对应量子力学,能解释微观宇宙已观测的数据和现象,但问题是,两者的理论在根本上是完全不相容的,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处。 这时再想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是多么纠结的无奈和妥协。 电影里为什么需要黑洞里的数据呢?因为黑洞实在是太奇特了,它有无限大的质量,但又是无限小的一个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冤家,居然在它身上达到了不可能的和谐。 物理学似乎只差一步就达到究极之处,那就是解决两者的矛盾,找到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这目前的四种基本力的大统一,谢尔顿正在研究的超弦理论就是目前最主流的研究方向,但要满足超弦理论的假设,宇宙应该是十一个维度,嗯,这也是《三体》,《星际穿越》这些作品里基本的宇宙观设定。 当然这是教育不得已做出的妥协,到这里已经是常人能理解和学习的理论极限了,无法要求更多,但出于对于《星际穿越》的敬意和作为身在宇宙中的个体,有必要对这些知识具备基本的了解。 这些理论离我们本没有想象中那么远或者神秘莫测,由于相对论的影响,GPS卫星上的时钟每天会比地球上快上大约38微秒,足以造成大约10千米的定位误差… 以上是step 1, and step 2… 又到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宇宙级科幻小说《三体》粉推荐三体的时间。 我不想再讲述多年前看过一篇科幻小说念念不忘后来发现也是刘慈欣写的这样狗血的桥段,我想讲述的是小说对于观影感受的加成光环。 如果我们没看过三体或其它科幻小说,观看《星际穿越》一样能得到震撼性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和看过相比,就好比北方冬天的干冷和南方冬天的湿冷,一种是皮肤的触感,一种是侵入骨髓的体验。 我的阐述其实不够明确,这种现象非常常见。最著名的要算克林贡语的源头《星际迷航》系列和伟大的《星球大战》系列体现的效益,准确地说是一种文化上的亲切感认同感,在没有相关时代和文学等背景的基础下,设想去看去年上映的《星际迷航》系列最新作,体验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其背后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宏大背景故事体系。 我不是魔兽玩家,明年《魔兽世界》上映,电影再棒,我的体验肯定也达不到魔兽玩家的高度,同样,没有科幻小说阅读背景的人看《星际穿越》,体验相比也会有所折扣。 前不久读了《神经唤术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堪称伟大的科幻小说,《黑客帝国》的世界观就是由从这部小说发源建立的,但这本书我啃得很辛苦,一方面是由于其丧心病狂的糟糕翻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先已了解黑客帝国这种世界观,并作为一个程序员,这部小说已经不能给我带来震撼,仅有部分敬意不灭,因为这部小说的作者完全没有用过计算机。 客观地说,《三体》的文笔水平偏下,人物刻画和故事细节的描绘都很糟糕,但这完全不影响它在科幻爱好者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智子,面壁计划,黑暗森林法则…每一个词都是给想象力瞬间爆炸的G点。 另一方面,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籍,科幻最难描述的应该是人类面对生存危机时的社会反应,刘慈欣的不少作品里出现过这样的情节点,但都是很生硬的给人类一个或内乱或麻木或群愚的笼统描写,在《星际穿越》中,并无多少这方面的笔墨,更多集中在独立个体的人性善恶上,让我稍有失望。 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重力,星际穿越这些东西,在以往都只是通过小说在我脑海里建模和演绎,而这次,诺兰把他们挨个拍成了影像呈现在了观众眼前,妹子问我为什么跪着看电影… 仅引用《三体2》威慑纪元的开端表达我的敬意(不会剧透): 我对三体世界说话。罗辑说,声音并不高,他本想重复一遍,但是没有,他知道对方能听到。…现在,我将让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与此同时我也将成为两个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罪犯。对于所犯下的罪行,我对两个文明表示深深的歉意,但不会忏悔,因为这是唯一的选择。我知道智子就在身边,但你们对人类的呼唤从不理睬,无言是最大的轻蔑,我们忍受这种轻蔑已经两个世纪了,现在,如果你们愿意,可以继续保持沉默,我只给你们三十秒钟时间… 第三维:音乐 叫兽对《星际穿越》的影评是: 有些理工男,带着女孩子去看星际穿越,自以为大谈虫洞的原理、剖析黑洞的成因,女孩子就会刮目相看。错!大错特错!没有几个女生听得进这些鬼!你们忘了看电影的初心了吗?正确做法是,在影片结束后,看着女孩的眼睛,说:“原来,宇宙的终极答案,是爱啊。” 叫兽没考虑到的是理工男的爱奉献给电影了,女生成了第三者,由于帝都的雾霾遮住了星空,导致我没法好好装逼,也没法讨论物理或三体,最终只表达了我对《星际穿越》配乐的看法:“他们让我不太满意”。 《星际穿越》的配乐仍然是Hans Zimmer,到现在,我几乎已经循环听了一整天的电影原声带,整张原声带整体听来是上乘佳作,但我之所以不满意,是因为感觉缺少一段标志性的片段,让我能在任何时候听到它,就能立马想到这部电影。 有一些很棒的例子: 诺兰上一次和Hans Zimmer合作的《盗梦空间》的《Dream Is Collapsing》和《Dream Within A Dream》。 《2001太空漫游》的古典交响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序曲》和《Eat Meat and Kill》,它让我无数次夜里在学校主路上仰望星空,这也是我对科幻电影“没能让我走出影院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欲望”的评判标准的由来。 侯孝贤的台湾史诗《悲情城市》,日本大师神思者配乐的《悲情城市 ~A City of Sadness》,完美地诠释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日本NHK拍摄的故宫纪录片,神思者配乐《Palace Memories》,几乎所有后来故宫题材的影视都引用了这个配乐,气吞山河,泪流满面,另外相当遗憾的是,讲述故宫和清朝历史最好的电影也不是中国人拍摄的,是意大利的电影《末代皇帝》,英文原声,让人羞愧。在这里要特别批评黄晓明,他万年不变严重脸谱化的表演风格致使我在观看这部87的电影时一直恍惚他是主演,几乎毁掉了我对整部电影的体验。 吕克·贝松早期电影《地下铁》,里面两首歌曲和让雷诺乐队的演绎构成了我对这电影巨大且几乎全部的爱:《Guns and People》和《It’s only mystery》 台湾,故宫,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也更愿意了解它们的情怀和尊严… 电影带来的震撼,配乐至少有一半功劳。 后来叫兽又补充了一句: 但其实宇宙的终极答案是有钱和帅。 维度四:道德和星空 我在一开始讲述手机病带给我的焦虑,是因为我注意到,《星际穿越》里没有手机,没有电视,除了无线电,飞机和飞船,找路靠地图,而不是google map,几乎没出现任何和现代科技有关的东西,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 诺兰的本意应该是刻意避免这些东西的出现,更简单纯粹地去展现他对宇宙和人类未来的理解,我不想去解析电影,只想解析自己。 我不知道活在这个体验至上的时代算不算是一种幸运,电影带来的出离只有三个小时,不敢奢求更多,多年以前,对康德眼里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顶多认为是装逼之集大成。但更多的对生活理解却渐渐让我感到认同和震撼。 海底捞,宜家,优衣库等的服务和体验让我想起小时候把食物在锅里烫熟已经是很有趣的事,体验是一种消耗品,就像人们对《星际穿越》的要求,达到了视觉体验的巅峰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哲学高度上的对比落差,生活的各种有趣都会被慢慢体验掉,消耗掉,最终靠身体得来的直观体验都慢慢丧失吸引力,最后剩下的只有对哲学层面的反省,人的内心和宇宙。 北京有太多名胜古迹和风景秀丽的公园,但也不够一个人忙碌浏览一年,如果把体验北京的进去作为生活常态,都游玩过后怎么办? 在游玩或宅在寝室里一整天之外,是否能掌握一些别的可持续提供满足和消除焦虑的生活方式? 焦虑是极其糟糕的东西,根据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会发生,那么它就更可能会发生。”,焦虑量变到质变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而沉默或热情都只是对峙生活的一种方式,并非解决办法,小时候最大的敌人是父母,长大了最大的敌人是内心和宇宙。 北京夜晚的街角和河边,总有老人烧起一堆堆纸钱。诺兰真的种了500亩玉米,最后也真的一把火烧掉。昨晚看了电影回去的路上看着火光忽然明白:我们祖先形成的这样的祭奠仪式,是继承自原始时代星空下的火堆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安全感,直到二十一世纪,对于生活本质带来的诸多寒冷,人类仍然没能找到比星空下的火堆效果更好的取暖方式。 Newer 通过 post-commit hook 实现 SVN Commit 邮件通知 Older 吃馒头拉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