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不是肯德基 —— 说说 Kindle Paperwhite 2 的使用体验和感想

  1. 1. ★Kindle 是什么?
    1. 1.1. ◇从哪来
    2. 1.2. ◇到哪去
  2. 2. ★Kindle的体验如何?
    1. 2.1. 1.缺点
    2. 2.2. 2.上手
    3. 2.3. 3.上眼
    4. 2.4. 4.上心
  3. 3. ★为什么要阅读?
  4. 4. ★预告

前几天路过@ray 的博客,说到准备考完试好好整理我对 Kindle 的想法和体验。

身边的小伙伴都开始写博客,这真让人高兴。

写一篇博客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

我指的不是毅力——写博客是种输出,必须要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保证输出的连续性——就像拉屎,不是用力就有,你得保证进食量。

看看我们的生活吧!

上课下课,手机电脑,吃饭睡觉。三角形的稳定性得到了完美的证明。

这里面当然也有连续性,吃喝拉撒都可以记录下来——但是拉稀总是不爽的。

所以还要质量。要吃好喝好,才能拉出色香味俱全的便便。。。

★Kindle 是什么?

kindle paperwhite 2

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个应该归属到《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小学初中时代就已经了解到他。

噢,对了,那时 Kindle 还没出世。换句话说,那时实体书的市场依然稳健,能去新华书店仍然是农村娃的远大向往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我甚至想过一个小调查,看看图书馆长长的占座队伍里有多少人了解。

我还认为,自己带书进图书馆看是和带书进新华书店同样无理的行为。

在大学图书馆观察到很大一部分同学把图书馆作为了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地方,馆藏书籍流动比大家自己带进去的教科书还少。
诚然,图书馆是现在少有的大家能自觉保持安静的场所,但是这种‘使用’图书馆的方式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

一问未平,一问又起,打住!先把第一个问题回答了:

Kindle 是一本电纸书。没错,是纸。

因为 Kindle 使用电子墨水技术,显示和阅读效果与纸张一模一样。

Kindle 包罗万象,但又轻巧灵活。你可以随身携带,教室,公交车,等待上菜,厕所,唾手可得。

Kindel 肚里能撑船。

Kindle 就是博尔赫斯做梦都想拥有的无限图书馆。

有诗为证:

穿越回去,递给博尔赫斯一块

灰色如其眼眸、大小如其手掌的方镜。告诉他

梦想已得遂行。这里有他想像中天堂的样子——

无限辽阔的图书馆,繁密如水中倒映的星星。

只是须得给100美元,酬劳造镜的巧匠——

为了纪念孕育你的平原与江河,让你品尝词语与记忆,

他们自称叫亚马逊。
所以,尽管你可以吧‘肯德’当做你最好的基友,形影不离,但他绝不是快餐文化的代表肯德基。

什么,你还是不明白他从哪来到哪去?不妨看看他老妈亚马逊怎么说:全新Kindle Paperwhite电子书阅读器

================================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所以前面说了这么多废话,是时候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客观说说使用 Kindle 一段时间的感受。

◇从哪来

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那个对《十万个为什么》充满兴趣的时代。那时每当夜晚来临,不论圆月当空,还是风雨交加,都会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看书睡觉。

这要归功于时代的愚蠢,我是说那时候的生活似乎还不太智能。

后来就是一场比焚书坑儒和除四旧更风驰电掣更具毁灭性的集体出卖。

出卖美感,换取智能。

其实打破我阅读习惯的不过是诺基亚的功能机。智能机?那时可是土豪们才玩得起的玩意儿!

电商同时和方方面面的实体经济在争抢客户和市场,却唯独书店叫苦不迭。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感受,我认为图书市场总体阅读需求量的缩水对实体书店带来的冲击不比电商和电子书(正版+盗版)小。

你的衣食住行任然井然有序,你的休闲娱乐任然面面俱到。

但是你不看书了。

或许你从来就没有喜欢上看书。

◇到哪去

如果说阅读需求量(我说的是传统的阅读,而不是微博等时间碎片的黑洞)的减少是智能病最大的并发症,那 Kindle 的问世就应该被认可和人类攻克麻风病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

Kindle的革命意义被严重低估了。

准确的说,是被处在特殊国境下的我们低估了。

或许小米旗下的多看平台会推出一款为发烧而生的电子书,那时大众的神经才会对阅读这件重要的事多一分关注和了解。

但是如果你承认社会发展无论如何是正向的,那亚马逊的电纸书旋风就早晚会有席卷这片曾经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为傲的大地。

想当年,你老娘也是个美女!

当书籍第一次被发明出来,捧在手上,人们心中一定激动万分。直到 Kindle 被发明,这种激动人心才在智能时代得到了真正的传承。说 Kindle 重新发明了书籍,毫不为过。

★Kindle的体验如何?

你难掩内心的激动已经洋溢在了脸上,小心翼翼地撕下包装盒封条,慢慢地揭开盒盖,此刻他就优雅地躺在你的眼前,你看见他的脸上像许多新智能手机一样,贴着一张指引开始你第一次探索的纸——不对,根本没有什么纸,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图像,从出厂,到经销商,到你手里,那以假乱真的图案从一开始就显示在那里。

从来没有哪个电子产品胆敢开着机,亮着屏幕就装进包装盒。——不行,顺丰也不行!

官方说:Kindle Paperwhite电子书阅读器一次充电可以持续长达8周的阅读(按照关闭无线网络,同时将屏幕亮度设为“10”,每天阅读半小时计算)。

我的体验是,开着无线网络(方便接收RSS推送),每天阅读个五六七八小时,有空就看点,不看了随手一丢,一周,没问题。

OMG,竟然不用每天充电,这实在是太疯狂了!

————————————————————

以上是爱之初体验。别急,接下来的事更疯狂。

做正版电子书的,当然不止亚马逊,国内就有豆瓣,多看等电子书平台,多看甚至为 Kindle 做了一套系统,寄生到了 Kindle 上。

这些平台的阅读器和图书市场,我在安卓和 Windows 平台上都有过长时间的体验,他们都被我当做了本地TXT小说阅读器,仅此而已,我们的反正版基因如此根深蒂固。

这可能就是 Kindle 在日本卖550,而在中国卖900的原因,人家根本就没打算通过 Kindle 在中国区挣电子书的钱,这部分早就算进了售价里。

而我已经在亚马逊买了数十元的正版电子书。

————————————————————

接下来,阅读体验如何呢?

1.缺点

Kindle 有太多缺点。

刷新时有时闪屏,反应慢,翻屏不流畅,输入文字不方便,黑白无彩色,PDF 几乎没法看,体验版的网页浏览器不堪目睹。

So what ?

2.上手

这些天,Kindle 成功谋权篡位,打败了同样用户体验良好的撸妹,成了我居家旅行吃喝拉撒睡随身携带的必备良品。

他刚好可以放进上衣口袋,你可以在任何场合不紧不慢地掏出来,丝毫不怕以往掏出手机时空气里弥漫的轻浮。

他可以单手持握,为你一手看书一手拿筷子或卫生纸的需求做了充分而善解人意的考虑。

他几乎万能地包容了你的时间和地点的所有不确定性,只要你闲了下来,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你就可以用他看书。

Kindle 显著提高了我的阅读量和阅读欲望及阅读效率。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说:还不如买个 Pad。

用户的内心往往有一个临界点,当没有受到吸引或有足够的好处时,会一直保持当前的状态(用户惯性,参考牛顿第一定律)。

XXX有一条新消息,刷微博看看?玩会游戏?看看视频,就几分钟… 当我们在用手机或者 Pad 看书时,就是这样,临界点太容易被突破。

Kindle 这些都做不了。是的,你只能阅读,以及和阅读相关的事。这就是单纯。当然你也可以再拿出手机来,伸伸手而已。但就是这样需要伸手,需要拿起来收下去,你的心思就会止在临界点前。

现在可以专心阅读了。

Kindle 成功地将我解锁手机,把屏幕滑来滑去,打开app,退出app,打开app,解锁手机,把屏幕滑来滑去,退出app,打开app,退出app,打开app,退出app,解锁手机,把屏幕滑来滑去,解锁手机,把屏幕滑来滑去,打开app,退出app的这些时间转移到了阅读上面。

干得漂亮!

3.上眼

Kindle 屏幕很像实体书,甚至有些磨砂的粗糙感。

花上三四个小时对着一个大LCD 液晶电脑屏和所谓视网膜手机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Kindle 的内置阅读灯在屏幕上方,显示屏的自然反光不会像液晶屏幕让眼睛感到不适,通过适当调节背光强度,长时间阅读 Kindle比纸质书更不易感到疲劳。

如果你的阅读风格不是如陈二狗一般一边看书一边大量勾画做笔记和批注,那么 Kindle 在任何方面的体验都不比纸质书差。

我还是更喜欢纸质书的气息——不止一个人这样说了。

先不论说这话的朋友们是否任然时常捧起纸质书。

我的见解是:骑士精神不是胯下的那匹马,武士道精神也不是手上那把刀。

4.上心

前面说道,我破天荒地在亚马逊电子书市场购买了一些电子书。

见鬼,购买流程和体验实在是太舒服了。

我仍然是个穷鬼,不可能为正版付出太多。说正经的,什么正经呢?绝大部分国人在这方面还是一毛不拔的。

还好,除了可以像U盘一样直接往里面倾倒书籍,还可以很方便地把电脑上的书籍,网页一键推送到 Kindle。

曾经我是 Google Reader (他似乎比Kindle知名度更低,在这里我不解释他是什么)的重度用户,后来 GR 被 Google 关闭,我尝试了数个趁 GR 之死而兴起的的 RSS 阅读器,但是再没有感受到 GR 带来的美感和体验。由此而终止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

最 Cool 的事情来了,我居然可以把一些当初的 RSS 每天定时推送到 Kindle 上,包括韩寒的《一个》,作为期刊每天推送。Kindle 逼真的阅读体验很好地弥补了 GR 带走的东西。

几乎要跪谢了!

kindle paperwhite 2

★为什么要阅读?

从我开始让思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开始,几乎所有东西都给我带来过折磨和痛苦,有的痛苦很纯粹,有的痛苦和快乐夹杂在一起,有的痛苦会被误以为是快乐。

除了书籍,音乐,电影这三件事。

所有加入这三种成分的思考都是舒坦的,这是唯一不让人感到绝望的事。

当然,如果你的观点是人活着为什么非要想那么多,原谅我太浅薄,还不太能反驳你。

反驳本身是种很无理的行为,被怀疑为什么要思考,一旦说出来,推己及人,就已经是一种人生观对另一种人生观的强烈冒犯。

虽然我们的社会鼓励信息流通,甚至鼓励这种低层次的相互冒犯,我们已经没有了作为个体的尊严,但至少我们不能把心安理得也丢得一干二净。

我不是在说我的生活一直陷在绝望的牢房里,只有书籍,音乐,电影三个窗口能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

我的意思是,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同样糟糕的世界,而正是书籍,音乐,电影的美妙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糟糕。

书籍,音乐,电影背后是无限的创造力和灵感,对特立独行的追求,对个体意识的肯定。

生活可以过得有意思。有意思让人活得舒坦。

生在猪圈里,我开始感觉臭不可耐——所以我的鼻子有问题。

光是吃喝拉撒睡,就让绝大部分猪感到有意思,既然有意思了,那也无可厚非。

总有闲来无事的时候,相互都有欲望去打量对方。

这些年,除了保持追求本身,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东西,当然也从没放弃过什么东西。

在不冒犯到别人心里的舒适度的前提下,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不放纵自己的无理,别人才会对你有理。

除了这些年对父母提出过一些因为代沟而显得过分的要求外,我从不强求别人给我什么,哪怕我再渴望得到。

在以尽量不打扰到别人为前提下,追求和放弃本身,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种综合。到头来就好像什么都没干。

当然不是这样。

应该相信:所有人的痛苦和快乐加起来等于零。

但是人和自然不同之处就在于:化学反应的转化是瞬时的,反应过后不再留下任何痕迹。

而人死之前,所有的痕迹都刻画在了脑海里。

于是我们希望尽可能刻下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

回到阅读。

书名叫《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本印刷装订极其简陋的盗版书,我将从它说起。

这真是一本奇特的书,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用一致性和完全性论述了本是风马牛毫不相干的三个领域令人惊叹的同构性。通过这种同构,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从某些角度来说,这句话其实是不成立的。

如果某个时候遇到了某个东西,只有你曾经在书里见过它,心里才会涌出这样的感觉:啊,它就在那本书里,我见过它。反之,你不会有任何感觉,又怎么会感觉到“少”。

就好像人们不会对陌生人有任何感觉,只会在老乡见老乡时,才会泪汪汪。

而《GEB》这本神奇的书,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将你的老乡关系网最核心的部分都聚集到了一起,一次让你认个遍,大有”谁人不识君”的魄力。

以后行走江湖,一说我认识G哥,G哥是我大舅老爷啊!啥,老E是你三姑妈的侄子,哎哟,你可认对人了,我是老E他七舅老爷的外孙啊!

你们看,《GEB》最开始推广深入的理论就是数理逻辑——如果早一两年看到这本书,我的离散数学铁定不会挂了。因为到时候,离散数学也成了我的远房亲戚,而且看起来,血缘关系还挺近的。

有段时间,我在看一本介绍现代物理的书籍,量子理论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而《GEB》里关于语言,信息,意义的讨论很快让我想通了这里面最麻烦的地方:现代物理学中有许多无法用现有词语准确描述的行为,而为了方便或某些近似我们不得不给它一个词语,我们很容易把这个词语在语言体系中的常规意义的代入物理学中去思考问题,这样的错误如此容易被犯,以至于人们创造了数理逻辑,通过把语言处理为命题逻辑的来演算。。。

而现代物理学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最牛逼的科幻小说,《GEB》的效应将继续扩散下去,通过对其的了解,再回想曾经或现在在读的科幻小说,那些科幻设定不再是完全的天马行空,几乎全都在现代物理学上有所投影。连《三体》都没能逃出这个框架。

《GEB》对于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的论述,实在是每一个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人必须了解的东西。。。

终极的科学是哲学,而把哲学放小了说,我们可以讨论无数的社会问题。。。

时间刻画在你脑海里痕迹,完全是杂乱无章的。

幸运的是,上面仅仅一本书的一个小实例,已经让我,或许也让你,看到了把这些痕迹碎片有效组织起来的希望!

集异璧之大成。

————————————————————

以上显然不是关于“为什么阅读”的终极奥义,你若不信,我还能从一百种角度给你解释,今天只是刚好想到这一个。

但以上所有确实倾注了我诚心实意希望所有的人,看没看到这篇文章,都能对阅读多一点热爱,对有意思多一点追求,尽管你可能志不在此,但是只要你有志,我想那就丝毫不影响你体会到我想要表达的信息。

★预告

前面我说了,光是用力,不吃饭,拉不出什么东西。

明显,光吃饭。。。显然也不行。

我的博客将会开设两个新的栏目,暂且叫<每月荐书>和<每月荐影>。

除了一定是我亲自拉的外,目前还不能对色香味做出任何保证。

但我希望他们在将来的生活里成为“有意思”的两眼泉水。

以此共勉